类别

2005年11月法国郊区的内乱

2005年10月27日,两名马里裔和突尼斯裔法国青年在巴黎郊区克里希·索斯·博伊斯逃离警察时触电身亡。他们的死亡引发了法国巴黎地区及其他地区274个城镇近三周的暴乱(见此处地图、图片和图表)暴乱者,大多是来自贫困郊区住房项目的失业青少年(cités HLM)法国警方逮捕了近2900名暴徒;126名警察和消防队员受伤,另有一人死亡——一名旁观者在被一名蒙面青年袭击后死亡。

法国政府的反应即使不迅速,也是可以预见的。时任内政部长尼古拉斯·萨科齐宣布对城市暴力采取“零容忍”政策。一年后,当同一个郊区再次爆发内乱时——2006年10月1日,伊夫琳的Les Mureaux再次因与警方的事件而爆发内乱——萨科齐回到了他的“法律与秩序”话语中。政府在2005年11月及其后作出的反应被广泛的评论所放大,这些评论试图将骚乱与非法移民、穆斯林分离主义和一夫多妻制行为联系起来。事实上,虽然大多数暴乱者都是第二代移民青年,但其根本问题要复杂得多,包括社会和经济排斥、种族歧视、,最重要的是法兰西共和国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模式和对个人社会融合的正式承诺,无论其肤色或信仰如何。

2005年11月初,SSRC在其主席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的指导下组织了这次网络论坛,汇集了来自法国和美国的杰出社会科学家,对事件的发展进行反思。与许多SSRC论坛一样,其目的是收集专家意见“a chaud”,以使社会科学家的观点和知识对媒体高度关注和公众辩论的问题产生影响。大部分文章都是在骚乱最严重的时候写的,当时正值骚乱最严重的时候,法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1月8日)。但他们提出的关于法国解决社会排斥问题能力的问题继续挑战着社会科学家和决策者,并吸引着大西洋两岸媒体的关注。

骚乱平息后不久,在2006年1月紧急状态解除后,又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这次是在巴黎市中心和其他法国城市,现在主要由白人青年组成。骚乱是对一项法律的回应,这项法律是第一份雇佣合同,被认为会损害工作安全,罗数百万人在街上示威,包括3月7日和19日的两次大规模动员。但也有广泛的青年暴力暴动,法国大学的罢工和占领,以及数月前发生的郊区骚乱。由于这种公众压力,政府撤销了《青年就业法》。

与2006年春季对青年和劳工抗议的回应不同,政府没有采取重大行动来解决影响法国郊区的日益严重的社会排斥和种族主义危机。没有召开议会委员会来了解暴乱,也没有相应地提出重大的政府政策这些网络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05年11月郊区内乱背后的社会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自那以来政府的无所作为。

彼得·萨林斯
SSRC学术项目主任
2006年10月24日

Baidu